初秋的汕头内海湾,海面波光潋滟、航线日,这片见证汕头经济特区沧桑巨变的海域,迎来了全市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有“世界级挑战性工程”之称的汕头海湾隧道正式开放通车。
这是世界首座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的海底隧道,也是国内首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最大的大直径盾构法海底隧道!总长度6.68公里的汕头海湾隧道,犹如潜行海底的蛟龙,横亘碧波、气贯南北,开辟出一条汕头内海湾南北两岸全天候过海新通道。
通车首日,海湾隧道内通行车辆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南北岸两座风塔遥相对望、气势恢宏,远处高楼林立、连线成片。崭新的发展图景,彰显着“一湾两岸”的勃勃生机和未来发展的旺盛潜力。
“原先只有两座桥,台风天气通勤很不方便,以后没有这个烦恼了,往返两岸的时间也大大缩短。”隧道通车让居住在内海湾南岸的李先生喜笑颜开,这也是许多居住和工作地分别在南北岸的市民的共同喜悦。
过去,连接汕头湾两岸的通道,主要是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随着城市扩容提质,主城区过海交通已成发展瓶颈;加之汕头地处沿海,台风、暴雨季节的封桥禁行更让交通不便。海湾隧道的开通,不仅解决了恶劣天气下的过海交通问题,更打破了之前需绕行礐石大桥、海湾大桥的局面,将两岸通行时间从40分钟大幅缩短至10分钟以内。
海湾隧道位于海湾大桥与礐石大桥之间的内海湾,由汕头市政府和中信集团以政企模式合作共建,总投资约57亿元,通车后长期免费向公众开放。“隧道内限速60公里,设计为分离式双向六车道,东西线各三车道。”汕头市苏埃通道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石曲告诉记者,隧道内部结构分三层,上层是排烟通道,中层是路面宽度达10.5米的行车道,下层是人员疏散及综合管廊通道。
作为长达6.68公里的“特长隧道”,海湾隧道的安全性备受瞩目。隧道内敷设的感温光缆和探测器如同敏锐的“触角”,能够第一时间提示火警信号;主隧道行车道层设置的消火栓箱、灭火器箱和灭火喷头,能自动喷淋灭火;射流风机和轴流风机等通排风设备,实现了隧道纵横双向通风;“洞口堵截、低点抽排”的排水体系,能有效应对隧道积水;隧道车行道下方作为逃生通道,东、西线个逃生口,共同构筑起牢不可破的“生命通道”。
海湾隧道的建成通车,让汕头内海湾南北岸拥有了第三条过海通道。这一重大交通民生工程,不仅圆了海内外潮人全天候通行汕头湾两岸的百年梦想,也掀开了“一湾两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国内首条采用超大直径盾构穿越复杂地层、综合难度最大的大直径盾构法海底隧道,也是首条在8度地震烈度区建设的海底隧道,汕头海湾隧道施工综合难度和风险首屈一指,曾被钱七虎、孙钧、周福霖等院士称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大、高、硬、浅、险”,这五个“拦路虎”从启建之初就让隧道建设者们皱紧眉头——
“汕头海湾隧道是我们国家第一座在高烈度地区的海底隧道,关于地震安全问题,国内技术是空白的,国际上也是空白的,大家都在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说过。
然而,任何困难都挡不住铿锵坚定的建设步伐。项目自2011年5月完成立项审批后,于2015年2月启动建设,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硬核穿越”——
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师们和上万名建设者,在盾构始发井围堰临时工程,用50万方的填土,建造一座400米长的人工岛;开挖了228万方土方,用88万方混凝土和14万吨钢筋,启用直径15.03米、重4200吨的盾构机,相继攻克了孤石群地层掘进、高黏度软土地层掘进、长距离浅覆土高水压掘进、海中高强度基岩凸起、淤泥地层带压进仓等世界级施工难题,最终打造了一座里程碑式的“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都饱含着我们的心血。”中铁隧道局汕头海湾隧道项目总经济师龚岳对此深有感触。2016年2月,他从江门市的台山核电站项目来到汕头参建海湾隧道,数年间见证了南岸围堰、盾构机下井、掘进、隧道贯通等一个个关键节点。“印象最深、最艰难的,是隧道中那三段长达182米的基岩突出段”,这是最难攻克的部分。
大家迎难而上,通过改装掘进刀盘等技术攻关,愣是在又高又硬的突起基岩中开凿出路来。原本预计5个月的工期,整整熬了10个月,才顺利拿下这三段基岩突出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软硬不均的地层里艰难掘进,“盾构机”至关重要。建设过程中,东西线隧道采用两台盾构机同时掘进,其中西线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大国重器”——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03米超大直径盾构机。
“盾构机的刀盘首次采用伸缩摆动装置,我们还在刀具安设了全套质量状况监测系统,仓内设置了可视系统,这些在盾构技术里都是创新性的。”石曲介绍,“整个项目先后获得14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属科技发明,意味着我们的盾构隧道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自2015年隧道启动建设以来,历时7年多,掀开了我国跨江越海隧道建设新篇章。项目的成功实施,提升了我国在极端工况条件下的超大直径盾构装备设计研发和应用能力,增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装备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了盾构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等环节的持续发展,打破了国外大型盾构长期垄断的局面。尤其是隧道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已验证过的基础数据和宝贵经验,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海峡隧道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技术,代表了我们中国隧道技术的发展成果,是隧道建设史的一个奇迹。”中铁隧道局集团总工程师洪开荣曾由衷地赞叹。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汕头海湾隧道的贯通,不仅架起了南北两岸的“连心桥”,也为两岸经济发展铺就了“快车道”。
广东健信制药有限公司地处濠江区。此前,由于公司到中心城区北区通勤时间长,招聘时让很多专业人员望而却步,企业不得不把部分产能外迁。“如今上班路程时间节省了,对人才引进肯定有积极作用。”隧道开通,让该公司总经理黄邦信对企业发展前景更具信心。
“我们的药品有半衰期,从出产到使用,有效期只有6个小时。”隧道的开通对“分秒必争”的汕头原子高科医药有限公司来说,是关乎救死扶伤的大事。产品从生产线出发,沿隧道快速配送至中心城区北区的医院,将为救治癌症病人争取更多药物使用时间。
“小时候从潮阳去市区,40公里的距离,要先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从车站步行去礐石码头,坐轮渡过海到对岸。”欣闻海湾隧道通车的消息,身居海外的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国潮阳同乡会理事长李桂雄回忆往昔、感慨万分,“以后中心城区北岸到濠江、潮阳、潮南的路程都近了,这个喜讯让海外侨胞心潮澎湃!”
向北,海湾隧道可与国道G324相接,进一步与汕汾高速和汕揭梅高速联通;向南,可连接国道G324和深汕高速东段,成为国道G324、沈海高速主干道的有力补充。汕头海湾隧道“串”起的,不仅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还有人才、物流、资金、信息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未来,濠江、潮阳、潮南等地的出行、商贸、货运往来将更便捷。而随着南岸企业招聘吸引力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动将带动城市就业、激发新城活力,南岸区位、资源优势可望扩大释放,提升招商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注入澎湃动能。
从空中俯瞰汕头,隧道、大桥、铁路、公路……一个又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穿越在海陆之间,搭建起这座城市高速发展的骨骼和脉络。在物流枢纽建设为产业发展带来新“风口”的背景下,全城奔涌的一道道交通“大动脉”,正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推动汕头经济特区实现“迎头赶上”,打开这座现代化港口城市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全新想象空间。
“10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来,汕头在跨海工程建设方面,在原有礐石大桥和海湾大桥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批跨海通道,包括已建成通车的甬莞高速跨榕江特大桥、潮汕环线高速公路金潮大桥,在建的牛田洋快速通道牛田洋特大桥和潮汕环线京灶大桥等。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年内完成投资1000亿元,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目标,交通运输部门正全力推进公路、铁路、港口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汕头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范怀礼表示。
一条条“黄金要道”跨江越海,一个个“重大项目”通达内外。从海域到陆域,交通重点项目建设高歌猛进、迎头赶上,内畅外联、快捷高效的路网正步形成,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之路越走越宽,极大地增强了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功能,绘就了汕头奋力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壮丽长卷。(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刘友婷)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