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加婷)近日,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邀请,清华大学博士吴越齐来我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考察省级非遗拷绢的发展之路”的调研活动。
据悉,路桥拷绢是一种传统染色衣料,坚润胜于纺绸,绢面光滑,质量硬挺刮,穿在身上,既不沾汗,又能透风,且牢固耐穿,为夏暑避热之上品。2009年,省政府公布第三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拷绢”这一路桥独有的手工丝织工艺,作为“传统技艺”名列其中。
台州是吴越齐的出生地,这次考察她也带着一份独特的思乡情怀。来之前,吴越齐已经做了近半年的相关文献整理工作。此次她专程从广州来到路桥,是为了对台州的染织文化作更加深入地了解。
在金清镇,吴越齐背着相机,一次次地敲开罗华荣的家门。罗华荣是我区拷绢第八代传人,与他深入交流拷绢制作工艺后,吴越齐受益匪浅。“在整个交流过程中,罗老先生都非常亲切,对我讲述他的人生故事。而他的人生就是拷绢历史、台州地方史的折射。”吴越齐说道。
传统手工艺传薪是一个长期需要关注和持续实践的课题。如何传承与创新这项工艺呢?“国内有许多传统染织工艺再创新的成功案例,路桥的拷绢工艺可以借鉴,但其又有本身的特殊性,需要不断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依赖服饰产品转化并非是传统拷绢工艺的唯一出入,服务设计、交互设计等更多角度的介入与拓展,让拷绢工艺从体验、教育等更多方面融入现代生活,这就需要更多相关人员的关注与实践尝试。”吴越齐说道。
作为中国传统染织工艺文化的组成部分,路桥拷绢的现实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工艺本身,还有其背后的地方社会文化。“拷绢工艺研究是我目前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课题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项目课题的相关内容。此次调研,是想通过我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相关学者看到拷绢,进而研究并推广拷绢。”吴越齐如是说。